发布时间:2017-02-21新闻来源: 中国发展网
今年2月,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3周年,2017年将是京津冀重大战略进一步落实的一年。3年来京津冀一体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较大空间。2月18日,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京津冀协发展院长论坛”在京召开。来自京津冀城市建设领域的权威专家及学者出席本次论坛,总结京津冀三年以来的成果,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本次院长论坛为“中国城镇化论坛”系列活动之一,以“创新驱动,全面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方位”为主题,由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报》副总编辑、研究员陈柳钦主持,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致开幕辞。北京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玉胜、天津城建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王振坡、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月在本次论坛上进行了主旨演讲。 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报》副总编辑、研究员陈柳钦主持论坛 论坛最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范毅,政策研究和试点指导处处长王大伟及智慧低碳城市处处长、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秘书长郑明媚针对上述各位嘉宾的演讲进行了点评发言。 在本次院长论坛上,京津冀三方学界思想碰撞,内容观点精彩前端。
京津冀协调发展应该是复合型全方位目标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 京津冀的协调发展应该是复合型的全方位的目标,而不仅仅是硬件建设。既要加强北京对全国各地的辐射能力,加强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也要发挥京津冀城市群的合力,使京津冀成为一个最具吸引力、最宜居的生活家园。这一重大战略推行至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但还是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未来,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加强空间硬件方面的建设和协调,重点突破实质性的问题,也要在社会发展、制度建设、软件建设这些方面不断完善。
北京应发展“微中心”建设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 “微中心”就是与大都市、主城区保持适度距离,通过某种特殊、特色功能的安排,形成的功能互补、有机联系,但是自身又具有一定的集聚扩散能力,相对保持职住平衡的小城市,或者叫功能型板块。北京未来应该向着这种既联系又分散,既分散又联系的分散化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发展,成为更加理想化的都市圈。这样的都市圈使得一个大城市功能集聚,但又能避免过度集聚带来的问题。
京津冀发展政策指向应该前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战略,政策指向应该前置,要确定发展的目标、愿景和蓝图。因此,在京津冀发展中,政策指向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里面的优先次序应该进行有力的调整。第一应该局部均衡,基于产业关联和产业价值链的城市集群应该是优先的。第二要区域治理,京津冀真想协同发展不在政府层面上实现一体化和深入整合是不行的。此外也要考虑区域公平和保障问题。
天津可把制造业与自贸区发展相结合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玉胜 谈及天津自身制造业所面临的现状和未来突破口。可尝试把制造业和自贸区发展结合起来,利用自贸区开发、开放、创新的平台,来为制造业提供转型升级的新的动力。在天津,大自贸区的理念实际上已经逐渐形成,要放大这种区域功能优势来推动转型升级。第一就是要借势,把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政策体制优势和区域的优势结合起来。第二要要探索制造业政策体制的创新,把特区的特色经验体现在制造业领域。第三则要考虑自贸区怎么和周边区域形成联动的发展,而不是排他式的发展。
京津冀需推进交通、产业协调发展
天津城建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王振坡 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交通优势度差距比较大,两极分化趋势比较明显。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结构差异性明显,产业分工格局亟待优化。京津冀城市群交通优势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较高,但是个别城市需要突破性的发展。京津冀三地未来仍需要推进交通与产业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
京津冀要相互借力、相同助力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月 如何把握历史机遇,按照中央要求走上协同发展的良性轨道,是河北,也是京津冀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既有利于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提升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也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组成部分。但目前河北发展依然相对落后,因此未来京津冀区域内部各地区要齐心聚力改革创新。河北若要与北京、天津协同发展,首先要做到自身内部协同。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还是要破除狭义的、不由自主的本位主义发展观,勇于改革创新,正确处理和三地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形成一种相互借力、相同助力的发展状态。
要充分考虑京津冀区域发展特殊性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日趋完善,我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未来应该充满信心,而对这一战略的规律的认识也应该不断深化。在未来要充分考虑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特殊性,三地空间、经济实力和发展效率的协调性,顶层设计与市场如何相互发挥作用等问题。才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周年后,继续把这一棒接下去。
京津冀一体化要讲内在协调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范毅 养老、教育、医疗等都是可以在周边进行非常好的布局,这些东西实际上也是我们周边京津冀发展面临非常好的机会,这时候一些高大上的功能性的东西能不能布局,要和北京中心城区形成互补性的关系,才能使我们协调发展是一个内在协调,而不是一个面上的协调。
京津冀需要政治推动力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和试点指导处处长王大伟京津冀之间是不是可以做一些从政治层面,或者利用政治推动力,做一些定向的支持或者定向的扶持。我们北京一直是服务全国的创新中心、科技中心,河北到底哪些资源、哪些要素,我们比较优势在哪里,这种优势怎么用北京科研的资源、创新的资源密切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当成一个政治的任务。
河北可发挥生态功能优势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秘书长郑明媚 建立好协同,还是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河北能不能把生态功能更好的发挥,建设生态的示范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点,一些生态涵养区就可以发挥好其旅游功能,完善功能,包括接待能力、公共交通接待能力等等。河北发挥比较产业的优势,如果想把旅游功能做好、休闲功能做好,相应的配套也应该完善好。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的部分文章,可能是本网未能与原著作权人取得联系,或无法联系到原著作权人,还请谅解。请原著作权人在本网转载发表后两周内与本网取得联系。
官方微信
赛特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