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特新闻>行业新闻> 成都扩城 龙泉郫都等也是中心城区

成都扩城 龙泉郫都等也是中心城区

发布时间:2017-07-03新闻来源:

分享到:

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推动成都进入“双城”时代。

双城时代:成都决定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

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成都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按照城乡规划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决定打破圈层结构。

为何破?

到2030年人口突破2200万

城市需要优化

打破圈层结构,让成都人的生活更加舒适,工作更加舒心。产业过度集中必然导致人口过度聚集。截至2016年底,成都管理的人口已达2030万,三个圈层的经济结构和环形交通组织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

交通潮汐式循环突出,跨区域、大规模、长距离的通勤交通需求,加剧了早晚高峰时段城市交通拥堵;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同质化率分别达到47%、34%、28%;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二三圈层国土开发强度分别为84.8%、35.1%、13.8%,人口密度分别为10388人、1172人、543人,一圈层核心区人口密度甚至达到1.4万人,而三圈层仍处于人口净流出阶段。园区生活配套不完善,宜居水平不高、生活品质不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短缺。这些现象的产生,实质是城市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失衡、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不均所致。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定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从优化城市空间开局起步,推动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着眼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据测算,到2030年全市经济总量将达3.8万亿、人口规模也将突破2200万人的承载极限,如果仍然延续粗放型产业布局,必然加剧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如何破?

中心城区范围扩大

推动成都“双城”时代

华西都市报-封面记者在大会上了解到,成都市委提出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推动成都进入“双城”时代。着眼城市均衡发展和外溢能力提升,优化中心城区布局。

为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综合价值,成都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提高中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

同时,着眼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功能区布局。立足区域条件、产业基础,按照园区城市总体规划、产业招商指导目录、园区设计规划导则、产业引导政务政策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五位一体”管理体制,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加快建设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总部成都”

2020年实现主要产业

本地配套率超六成

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成都要着力破解产业配套率不高、企业关联度不强、行业聚合力不够、产业税收外溢等问题,扭转“有企无业、有业无链”和“两头在外”的被动局面。

“补前端”提升就地配套率,成都将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目标,积极引进配套产业和企业,推动品牌商、制造商、零部件配套企业扎堆集聚,到2020年实现主要产业本地配套率60%以上,变“工厂成都”为“总部成都”。

“强中端”实行全链条布局,成都坚持中游突破、两端跟进,做强核心技术和重要环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龙头和关键配套协同发展,将上中下游企业“一网打尽”,把“微笑曲线”全流程留在成都。

“延后端”提高产业附加值。加强市场支撑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从金融服务、品牌策划、营销渠道、物流配送等多维度整合资源,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全国性交易平台,增强行业定价权、话语权。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的部分文章,可能是本网未能与原著作权人取得联系,或无法联系到原著作权人,还请谅解。请原著作权人在本网转载发表后两周内与本网取得联系。

工厂地址:四川·彭州工业开发区旌旗北路189号
总部办公地址:四川·成都金牛区金府国际2栋
全国服务专线:400-6666-820
总部传真:028-81430702
电子邮箱:saitefangshui@163.com
蜀ICP备05013223号-1
  • 官方微信

  • 赛特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