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特新闻>行业新闻> 寻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寻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发布时间:2016-08-09新闻来源: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

分享到: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理念,旨在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从径流源头开始对暴雨进行管理。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等国家也相继实践减轻对自然影响的城市规划和资源保护措施。


关于低影响开发,国外在场地保护性设计、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评估方法等方面比较成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上世纪80年代,德国从原来的雨水和污水处理费用混合征收调整为雨水费减免,这项间接的鼓励政策,在德国被认为是最成功,也是最公平的一项政策。


德国城市地下管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德国“海绵城市”建设颇有成效。


美国大多数城市秉承传统的水利设施设计理念:在郊外储存雨水,利用水渠送到市区,污水通过地下沟渠排走。这种理念按照西方的说法始于古罗马时代,现在仍然大行其道。即使在非常缺水的加利福尼亚州,也是因循这一并不适合当地生态的城市水利与用水模式。


众所周知,英国大力推动大型市政建筑和商业建筑的雨水利用。伦敦在雨水回用方面具有较为先进成熟的工艺,最为典型的就是“伦敦奥林匹克公园”。


位于欧洲大陆西端的法国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全年降雨量较为充沛。法国境内不少主要城市的排水、防涝以及雨水循环处理的设计思路各具特色,形态不一。这些不同的地表水处理体系如同海绵一般,既使城市免受了内涝之苦,还提升了水循环利用率。


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


此外,瑞士20世纪末开始在全国大力推行“雨水工程”,日本20世纪90年代修改了建筑法,要求大型建筑物和大型建筑群必须建设地下雨水储存池和再利用系统。韩国首尔市政府制定了《建设健康的水循环城市综合发展规划》,致力将首尔市打造成“让水可以呼吸的绿色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是中国特色的低影响开发,我们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参照国外先进技术与成功案例,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需要在加强“应用技术模式、技术集成和评估系统,低影响开发技术与城市景观的融合”等方面继续努力。


工厂地址:四川·彭州工业开发区旌旗北路189号
总部办公地址:四川·成都金牛区金府国际2栋
全国服务专线:400-6666-820
总部传真:028-81430702
电子邮箱:saitefangshui@163.com
蜀ICP备05013223号-1
  • 官方微信

  • 赛特官网